近期美国中共党史研究杂谈三则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3/3)页
的积极活动,还表现在它对学术活动的资助。在中国,它已经资助过若干次学术研讨会。目的是对新发现的材料进行评估和研究,同时也旨在推进冷战历史的研究水平。最近几次会议的议题,集中在越战和冷战概念的研究上面。该项目还资助各国学者赴美或赴其他可搜集资料的国家进行研究。并优先考虑青年学者的申请。
尽管,冷战国际史项目关注的是冷战中的国家关系,但它所涉及的大量内容却是国家的决策。特别是,当我们不能不承认,冷战曾经在极大程度上对所参与国家的内政发生影响时,我们就必须把它当作党史研究或国史研究的一部分了。因此,我们对国际冷战研究的发展,必须给予高度、及时的关注。
三、关于最近美国公布的基辛格中美会谈记录所引发的有关历史问题
今年2月28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件颇为轰动的事情,这就是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独立的、非政府研究机构)公布了41件解密的历史档案,其中两件是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的特使,在秘密访华中同周恩来总理的会谈记录原件。这两件档案之所以引来许多美国人的关注,是因为它的记载,同基辛格1979年出版的回忆录《白宫岁月》中所叙述的谈判内容大相径庭。美国人最感兴趣的是两个地方:一、谈判记录显示,美国决定单方面从越南撤军,南越阮文绍政府的结局不在美国政府的考虑之内;二、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承诺,不支持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方案,也不支持台湾独立运动。在《白宫岁月》中,基辛格完全没有提到他的这两个谈判要点。他只是写到,会谈“简要地谈了台湾问题”;“所涉及的问题都是最基础性质的”。穷追不舍的美国记者立即打电话给正在伦敦的基辛格,要他作出解释。基辛格承认,他的回忆录没有说出真实的故事,他希望为此向美国人民道歉。但他辩解说:“我们当时还是承认台湾政府的。我们当时不能不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点,以便我们可以进入其他要谈的问题。这就是当时的意图。”他对记者说:“在我撰写回忆录的1977年,会谈记录还是保密的。因此我不可能把每一件事的全部都写出来。”
现在我们读到的英文会谈记录(实际大约在去年的六月,包括国内学者已经看到了1971年7月9日、10日和11日的基辛格同周恩来总理的四次会谈记录),的确与以往各种作品的描述不同。即使是严肃的研究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学术著作,在它们谈到7月9日至11日的会谈时,也主要是依赖基氏的回忆录,而不是这些会谈记录的原件。这就使事情的本来面貌变得不那么真实了。2002年2月布什总统访华后,北京发行量很大的报纸《北京青年报》,连载了陈敦德14年前撰写的纪实读物《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可以相信,许多人是把它当作真实故事来读的。可是,证据表明,陈敦德本人对发生在1971年7月的这几次会谈,是知之不多的。他对7月9日下午4时35分开始的周恩来总理同基辛格的第一次会谈,是这样描述的:“基辛格先是十分谨慎地打开材料汇编的厚皮封面,按事先准备的密密麻麻的讲话稿,干巴巴地念了起来——‘从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从纽约港起航,穿过大西洋,绕过好望角,于8月28日到达中国广州的黄埔港,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序幕……’”。这是带有附会性质的戏剧性想象。其实,基辛格在首次会谈中,并没有紧张得手足无措。他也未提到那艘倒霉并一事无成的中国皇后号。根据现在公布的记录,会谈一开始,首先是周总理发言。他在对客人表示欢迎后,是从斯诺讲起。他谈到1936年在保安同斯诺的结识,谈到毛泽东主席1970年同斯诺的谈话。基辛格马上接住周总理的话说,他已经读过发表在《生活》杂志上的斯诺的文章。他特别说,尼克松总统也读到了这篇文章,并且是带着极大的注意来读的。从历史原由说,周恩来同基辛格的会谈,应该从毛同斯诺谈话开始,因为这是双方走到一起来的引子。随后,基辛格先做陈述。他说:“对我们说来,这是一个历史的时刻。因为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第一次在互相承认彼此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交谈。”接着他说:“在我们两国最初接触时,相对于中国的悠久文化说来,美国仅仅是一个新的发展中国家。在上个世纪,你们是外国压迫的受害者。只是在今天,在经过困难和不同的道路,我们才在相互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走到一起来了。因此,我们双方都翻开了我们历史的一页。”可以看出,基辛格的这个开场白,是深思熟虑的,也是得体的。他并不局促。
周恩来总理同基辛格的第一次会谈,持续了将近7个小时。而总共4次会谈的记录,有115页英文打字稿之多。这里的问题是,怎样重新评价这些重要的历史记录。
如前所述,美国人惊异的是台湾和越南问题。美国的越战史专家斯坦利?卡尔诺(STANLEYKARNOW)在读过会谈记录后说:“毫无疑问,甚至从最初的1968年3月,(美国的)政策就是体面的和平。当基辛格到中国时,他说,我们的计划是撤出。这里关键的事情,是‘单方面’(撤出)这个说法。对我来说,这是前所未闻的。”“单方面撤出”,是越战中美国政策中最隐讳的事情。这意味着,美国为了从越南拔出脚来,根本就不打算再顾及越南傀儡政权了。对美国的某些人说来,从越战的泥潭中拔出脚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将近40年之后,人们毕竟是忌讳再提“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这种陈词滥调了。但计划“单方面”撤出,无情抛弃掉南越傀儡政权,在某些人看来,就有了道义上的问题。这是美国舆论界在读到会谈记录后,发出喧哗的原因所在。
而关于台湾问题,会谈记录就更让一些人有文章可作。美国战略与国际中心高级研究员詹姆斯?曼(JAMESMANN)说:“披露的文件证明,基辛格在他回忆录中所告诉大家的东西,令人震惊地全是假的。在中美会谈的历史上,‘台湾问题没有被讨论’的说法,一次又一次跑了调。”詹姆斯?曼的意思是,台湾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实际成了“筹码”。它被基辛格和尼克松出卖了。詹姆斯?曼是美国1999年出版的畅销书《转向——从尼克松到克林顿,美国与中国的离奇历史》的作者。他的这本书,当年同帕特里克?泰勒所著的《长城——六位美国总统与中国》一起,被认为是最热门的有关中美关系的著作。虽然,两书都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口述材料,披露了所谓“重大内幕”。但都有一个明显的政治倾向,即由于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因此美国的对华决策便成为少数当权者的专利。他们可以不顾美国的民意,把中美关系当作所谓现实主义的“游戏”。由于联中抗苏的需要,美国决策者还在意识形态上和情感上都同中国过于接近,甚至美化中国。基辛格档案的公布,更使詹姆斯?曼有了理由,来指责秘密外交下对台湾利益的出卖。
中美第一次会谈中,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用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讨论台湾问题。而在后来的全部会谈中,双方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来讨论在越南停战。这个事实,也使中国学者对旧有的观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动机,是双方都面对了苏联的威胁——产生了疑问。最先提出自己看法的,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叶自成教授。他在《1972:与想象不同的历史》一文中写到:“从现在披露的一些材料来看,事实上美国企图借与中国改善关系摆脱越战的困境,这才是美国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最主要的动机,它在当时中美关系改善中的作用,大于苏联的因素。”关于中国方面的真正意图,叶教授认为,是希望通过中美关系的改善,解决台湾问题:“在与美方的谈判中,台湾问题始终是中国方面坚持的一个重点谈判内容,甚至一度接近中国希望达到的目标。基辛格来北京访问时曾表示‘三不政策’,即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独立。……但正像美国在越南问题上没能达到目的一样,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也未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对这个重大的历史链接点做实证研究。但不能不承认,随着历史档案的解密,对许多问题的分析和判断,会出现新角度。这是可喜的事情,它使我们逐渐地接近历史的本貌。例如,我们原本对1971年7月9日周—基会谈前后的许多情况,特别是毛泽东在9日夜改变了已经由中央政治局确定的谈判要点,提出“猴子变人还没变过来,还留着尾巴”,台湾是留着的尾巴,是美国的绞索,让他替我站岗放哨的意见;以及不谈具体问题,要谈天下大乱的观点等等,感到扑朔难解。现在,当我们全面了解了当日的会谈情况之后,就有可能比较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关于政治与外交、外交与革命,以及革命与国家利益之间的想法了。
一叶知秋。获得国外新信息,对于我们的研究和增长学识,是非常必要的。但这往往只是“一叶”。国外的世界真大。我们不可能穷尽。因此,只能一点一点地搞些“杂谈”来。但愿大家不会厌烦它。
(本文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5期)
第(3/3)页
的积极活动,还表现在它对学术活动的资助。在中国,它已经资助过若干次学术研讨会。目的是对新发现的材料进行评估和研究,同时也旨在推进冷战历史的研究水平。最近几次会议的议题,集中在越战和冷战概念的研究上面。该项目还资助各国学者赴美或赴其他可搜集资料的国家进行研究。并优先考虑青年学者的申请。
尽管,冷战国际史项目关注的是冷战中的国家关系,但它所涉及的大量内容却是国家的决策。特别是,当我们不能不承认,冷战曾经在极大程度上对所参与国家的内政发生影响时,我们就必须把它当作党史研究或国史研究的一部分了。因此,我们对国际冷战研究的发展,必须给予高度、及时的关注。
三、关于最近美国公布的基辛格中美会谈记录所引发的有关历史问题
今年2月28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件颇为轰动的事情,这就是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独立的、非政府研究机构)公布了41件解密的历史档案,其中两件是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的特使,在秘密访华中同周恩来总理的会谈记录原件。这两件档案之所以引来许多美国人的关注,是因为它的记载,同基辛格1979年出版的回忆录《白宫岁月》中所叙述的谈判内容大相径庭。美国人最感兴趣的是两个地方:一、谈判记录显示,美国决定单方面从越南撤军,南越阮文绍政府的结局不在美国政府的考虑之内;二、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承诺,不支持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方案,也不支持台湾独立运动。在《白宫岁月》中,基辛格完全没有提到他的这两个谈判要点。他只是写到,会谈“简要地谈了台湾问题”;“所涉及的问题都是最基础性质的”。穷追不舍的美国记者立即打电话给正在伦敦的基辛格,要他作出解释。基辛格承认,他的回忆录没有说出真实的故事,他希望为此向美国人民道歉。但他辩解说:“我们当时还是承认台湾政府的。我们当时不能不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点,以便我们可以进入其他要谈的问题。这就是当时的意图。”他对记者说:“在我撰写回忆录的1977年,会谈记录还是保密的。因此我不可能把每一件事的全部都写出来。”
现在我们读到的英文会谈记录(实际大约在去年的六月,包括国内学者已经看到了1971年7月9日、10日和11日的基辛格同周恩来总理的四次会谈记录),的确与以往各种作品的描述不同。即使是严肃的研究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学术著作,在它们谈到7月9日至11日的会谈时,也主要是依赖基氏的回忆录,而不是这些会谈记录的原件。这就使事情的本来面貌变得不那么真实了。2002年2月布什总统访华后,北京发行量很大的报纸《北京青年报》,连载了陈敦德14年前撰写的纪实读物《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可以相信,许多人是把它当作真实故事来读的。可是,证据表明,陈敦德本人对发生在1971年7月的这几次会谈,是知之不多的。他对7月9日下午4时35分开始的周恩来总理同基辛格的第一次会谈,是这样描述的:“基辛格先是十分谨慎地打开材料汇编的厚皮封面,按事先准备的密密麻麻的讲话稿,干巴巴地念了起来——‘从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从纽约港起航,穿过大西洋,绕过好望角,于8月28日到达中国广州的黄埔港,揭开了中美关系的序幕……’”。这是带有附会性质的戏剧性想象。其实,基辛格在首次会谈中,并没有紧张得手足无措。他也未提到那艘倒霉并一事无成的中国皇后号。根据现在公布的记录,会谈一开始,首先是周总理发言。他在对客人表示欢迎后,是从斯诺讲起。他谈到1936年在保安同斯诺的结识,谈到毛泽东主席1970年同斯诺的谈话。基辛格马上接住周总理的话说,他已经读过发表在《生活》杂志上的斯诺的文章。他特别说,尼克松总统也读到了这篇文章,并且是带着极大的注意来读的。从历史原由说,周恩来同基辛格的会谈,应该从毛同斯诺谈话开始,因为这是双方走到一起来的引子。随后,基辛格先做陈述。他说:“对我们说来,这是一个历史的时刻。因为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第一次在互相承认彼此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交谈。”接着他说:“在我们两国最初接触时,相对于中国的悠久文化说来,美国仅仅是一个新的发展中国家。在上个世纪,你们是外国压迫的受害者。只是在今天,在经过困难和不同的道路,我们才在相互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走到一起来了。因此,我们双方都翻开了我们历史的一页。”可以看出,基辛格的这个开场白,是深思熟虑的,也是得体的。他并不局促。
周恩来总理同基辛格的第一次会谈,持续了将近7个小时。而总共4次会谈的记录,有115页英文打字稿之多。这里的问题是,怎样重新评价这些重要的历史记录。
如前所述,美国人惊异的是台湾和越南问题。美国的越战史专家斯坦利?卡尔诺(STANLEYKARNOW)在读过会谈记录后说:“毫无疑问,甚至从最初的1968年3月,(美国的)政策就是体面的和平。当基辛格到中国时,他说,我们的计划是撤出。这里关键的事情,是‘单方面’(撤出)这个说法。对我来说,这是前所未闻的。”“单方面撤出”,是越战中美国政策中最隐讳的事情。这意味着,美国为了从越南拔出脚来,根本就不打算再顾及越南傀儡政权了。对美国的某些人说来,从越战的泥潭中拔出脚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将近40年之后,人们毕竟是忌讳再提“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这种陈词滥调了。但计划“单方面”撤出,无情抛弃掉南越傀儡政权,在某些人看来,就有了道义上的问题。这是美国舆论界在读到会谈记录后,发出喧哗的原因所在。
而关于台湾问题,会谈记录就更让一些人有文章可作。美国战略与国际中心高级研究员詹姆斯?曼(JAMESMANN)说:“披露的文件证明,基辛格在他回忆录中所告诉大家的东西,令人震惊地全是假的。在中美会谈的历史上,‘台湾问题没有被讨论’的说法,一次又一次跑了调。”詹姆斯?曼的意思是,台湾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实际成了“筹码”。它被基辛格和尼克松出卖了。詹姆斯?曼是美国1999年出版的畅销书《转向——从尼克松到克林顿,美国与中国的离奇历史》的作者。他的这本书,当年同帕特里克?泰勒所著的《长城——六位美国总统与中国》一起,被认为是最热门的有关中美关系的著作。虽然,两书都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口述材料,披露了所谓“重大内幕”。但都有一个明显的政治倾向,即由于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因此美国的对华决策便成为少数当权者的专利。他们可以不顾美国的民意,把中美关系当作所谓现实主义的“游戏”。由于联中抗苏的需要,美国决策者还在意识形态上和情感上都同中国过于接近,甚至美化中国。基辛格档案的公布,更使詹姆斯?曼有了理由,来指责秘密外交下对台湾利益的出卖。
中美第一次会谈中,周恩来总理与基辛格用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讨论台湾问题。而在后来的全部会谈中,双方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来讨论在越南停战。这个事实,也使中国学者对旧有的观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动机,是双方都面对了苏联的威胁——产生了疑问。最先提出自己看法的,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叶自成教授。他在《1972:与想象不同的历史》一文中写到:“从现在披露的一些材料来看,事实上美国企图借与中国改善关系摆脱越战的困境,这才是美国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最主要的动机,它在当时中美关系改善中的作用,大于苏联的因素。”关于中国方面的真正意图,叶教授认为,是希望通过中美关系的改善,解决台湾问题:“在与美方的谈判中,台湾问题始终是中国方面坚持的一个重点谈判内容,甚至一度接近中国希望达到的目标。基辛格来北京访问时曾表示‘三不政策’,即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独立。……但正像美国在越南问题上没能达到目的一样,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也未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对这个重大的历史链接点做实证研究。但不能不承认,随着历史档案的解密,对许多问题的分析和判断,会出现新角度。这是可喜的事情,它使我们逐渐地接近历史的本貌。例如,我们原本对1971年7月9日周—基会谈前后的许多情况,特别是毛泽东在9日夜改变了已经由中央政治局确定的谈判要点,提出“猴子变人还没变过来,还留着尾巴”,台湾是留着的尾巴,是美国的绞索,让他替我站岗放哨的意见;以及不谈具体问题,要谈天下大乱的观点等等,感到扑朔难解。现在,当我们全面了解了当日的会谈情况之后,就有可能比较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关于政治与外交、外交与革命,以及革命与国家利益之间的想法了。
一叶知秋。获得国外新信息,对于我们的研究和增长学识,是非常必要的。但这往往只是“一叶”。国外的世界真大。我们不可能穷尽。因此,只能一点一点地搞些“杂谈”来。但愿大家不会厌烦它。
(本文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5期)